导航栏

×
语录 > 日记大全 > 导航

五年级全册教案

2025-04-15 五年级全册教案

五年级全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2

作文材料:

生活中,我们一天天在长大,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珍惜幸福,懂得了??请写一写你成长过程中懂得的某一生活道理,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可知,这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从生活中选取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写,并体会从中懂得的道理。先要明确体裁,再考虑选材问题,然后是怎么写,从哪里着手,如何立意等。

一、教学目标:

1、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掌握写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2、掌握记叙文中人物、事件描写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独立完成一篇与此材料相关的作文;

4、让学生从成长、生活中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记叙文中人物、事件描写的写作技巧,如何把文章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

2、体会作文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从这次作文中加深对某一生活道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从生活中取材

2、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公益广告的视频——《妈妈洗脚》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1.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3.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时间线、地点转换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5.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6.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7.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二)、导入:

1、生活中,我们一天天在长大,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珍惜幸福,懂得了??生活是我们的另一位老师,它教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有时候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了无穷的哲理和人生意蕴。在你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又从其中懂得了哪些生活道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你成长中收获的生活道理,只要大家认真和老师一起分析,用心想,用心写,你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作家。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都想到了什么。

2、播放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三)、指导学生说话:

1、看完视频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视频中讲的是什么事?

②、你对这个视频有什么看法?

③、由这个视频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事?

④、从生活中的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

2、提出说话要求:

①、必须是自己生活中的事,不能是通过书本、电视电影了解到的事;②、自由说,各抒己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只要你认为它给了你启示都可以说。可以说自己亲生经历过的事,也可以说自己身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③、把这件事讲清楚,重点讲清为什么这件事给了你启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学生自由说话:

①、先想后说——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先想想,然后再抽起来说;(大概5分钟时间)

②、分小组练习说,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说,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起来说,如果小组别的成员想说也可以站起来说,畅所欲言;

③、各个小组可以互相借鉴学习,从同学讲的事情当中你有什么不同

的看法或感想,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④、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给以相应的指导,让说话不清楚或者条理不清晰的学生经过老师指导后能够流利顺畅地把话说完。⑤、老师总结:

从大家的说话中可以听得出来,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值得回味的事情,这些事情都给了大家很多的生活道理,那我们把这些事和懂得的道理都写下来好不好?在很多年之后,也许我们还可以拿出来品味。

(四)、例文赏析:

1、给学生几篇优秀范文,让他们从中吸取别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可以个人起来说说自己从范文中学到了什么,也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大家的看法。老师再把范文中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列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还存在那些不足,如何改进;

2、提供好词佳句:把范文中的好词佳句写下来,老师再出示一些收集来的好词好句,让学生的作文饱满起来,不但要写得清楚也要不乏文采。

(五)、学生列写作提纲:

1、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事情要真实,选材要新颖——选取身边的事情,不能虚构,也不能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可以运用“老瓶装新酒”等方法;②、事情过程叙述要清楚、明白:

A、把“经过”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得清楚;

B、注意材料的详略,有所侧重;

C、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一定要写具体。

③、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鲜明:

A、通过对人和事的具体叙述,使中心突出;

B、文章开头点明中心;

C、文章结尾总括中心;

D、抒发感想点明中心

2、老师巡视检查,及时给以个别指导

(六)、最后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记叙文的有关知识,也从自己的成长中发现了很多生活的道理,接下来就要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提纲正式写一篇“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的某一生活道理”的作文了。要注意写的事要是生活中的真实事情,只有选材真实了,文章的内容才能真实具体,也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记叙文的要求、技巧等,教师给的例文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后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写好这篇作文,并牢记自己从中懂得的道理。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复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练习与应用”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统计图与统计表

教学进程:

一、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你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独立填表,再进行适当交流。

要重点指导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知道根据问题,应该用全果耕地的总公顷数除以总人口数。

总结,得数大约是0.11公顷。

2、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再交流体会。

3、完成第2题。

学生观察后,可以要求说说这里的复式条形图与此前认识的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体会复式条形图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学生填表后,适当可以组织交流,使学生体会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发展、进步。

4、完成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再组织对统计图的'观察与分析。

要启发学生根据对条形统计图的直观观察从整体上评价这两只球队,看出红队的状态不够稳定,而蓝队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经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过程,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与准备:

平面图、方格纸、彩se笔、剪刀、学生每人采树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面积的意义,以及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含有整格、半格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预习作业设计: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自己看书P10页,用铅笔在书上分一分、移一移并数一数。

3、准备两片树叶,带彩se笔和剪刀。

第一部分

学案设计:

一、自学质疑(5分钟)

1、你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但日常生活中,好多物体的面或一些平面图形并不是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面积呢?预设:

A、数格子

B、分一分,移一移,算一算

2、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

教案设计:

二、交流展示(5分钟)

1、出示书p10“分一分、数一数”的两幅图。

学生小组间交流“分一分、数一数”这部分的完成情况。

2、教师设问:指名小组代表在全班中展示汇报想法:

预设方法:数格子法。分割计算法。

3、师生小结:把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比较方便,形状变了,但是面积不变。

三、互动探究(10分钟)

1、出示: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2、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数的?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比较方法的`优劣。(引导: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

小结:我们可以把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计算面积。

3、这个图形的面积能不能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那怎么办呢?

引导: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注意多种方法)

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四、精讲点拨(5分钟)

教师课件在全班展示:不满整格的有大有小,都按半格算,最后得到的近似的结果,比较合理。

追问:

a、为什么分别涂不同颜se?

b、不满整格,按半格算,合理吗?

第三部分、巩固案设计:

五、矫正反馈(7分钟)

1、出示“估一估、算一算”的要求,小组共同探究。

小组长取出采集的树叶,让组员分别估计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记在书上,再把树叶描在第126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它们的面积。

2、组织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对错题及时讲评,有错误的学生订正。

3、组长记录成绩。

最后的拓展题自愿写,如果写对加10分

六、迁移应用(8分钟)

1、认识下面这张树叶是什么树的树叶吗?(银杏)请你用刚才的方法来算一算这片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准备了树叶,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小小组活动。

听清楚要求:

⑴每个小小组的四张树叶都摆在桌上,注意排好顺序;

⑵请大家估计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记录在各自的自备本上;

⑶每人负责把自己的一张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它们的面积。写在树叶图的下面。

⑷两人交换检查计算得是否正确。

⑸比一比谁刚才估计的最接近计算结果,请他作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小小组四张树叶的面积

评析:从“分分移移”到“数数算算”再到“估估算算”,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交流完善方法,最后集体交流总结优化方法。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有充分的独立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也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想出得一道题的许多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许多策略,收获了成功的快乐,相信这对于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应该是有作用的!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见的课,一般的做法是在由学生拼组后直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改革了这一常见的做法,在拼组后,通过对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探究,指导学生直接利用这种关系尝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教学内容

苏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5~P16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

1、寻找思路。

师:是的,我们还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那同学们想一想,开始我们同样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来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板书: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大家想想,怎样“转化”呢?可不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呢?

[应变预设: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经验,一般会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方法实际“割补”,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不好,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

2、动手“转化”。

师:看来用“割补”方法很难“转化”。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转化”呢?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请大家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开始吧。

小组合作拼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应变预设:可能有些同学不会拼组,教师可指导他们用旋转、平移等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

师:拼好了吗?用这种拼一拼的方法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呢?谁来说一说,你们用这种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应变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形状,老师选择其中三个图形贴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为什么有些小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却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呢?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析: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不同类别,弄清拼成不同形状的原因。]

3、尝试计算。

师: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现在请同学们看图1。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那么,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又分别是多少呢?

[评析:引导学生说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等底等高,为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

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你们能求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算一算吧。

师:算完了吗?它的面积是多大?

师:我们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这个绿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大呢?想一想,小组同学商量商量吧。

[应变预设:在设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可能有部分同学不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不会计算。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得出。]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 “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

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

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

(含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

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

“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

⑴颜色;

⑵、外形。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

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

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a、 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数学第九册教材P27页例7和例8

教学要求: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教学重点:

循环小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三、呈现自学指导(1):

1、认真看课本27页,观察400÷75的竖式计算,说说你的发现。

2、思考:这个竖式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怎样的情况。你怎样表示出它们的商?

五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出类似的题目,并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四、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注意帮助学困生。

2、统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学情检测

(1)出示检测题:

计算后观察商的特点:

28÷18=78.6÷11=

5.7÷9=20÷3.7=

(2)请四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做,做好后与板演的同学对比,找出不同。

五、后教

1、更正板演题

评思路、评方法、评步骤、评结果、评规范

2、讨论

(1)循环小数的特点:

(2)循环小数的意义:

3、训练:指出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1.55…5.314162…

1.53533530.19292…

0.547754…16666

1.5353…0.6333…

5.405405…1.2108108…

六、出示自学指导(2):

认真看课本28页的“你知道吗?”

思考:

1、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

2、数字上面的小圆点叫什么?

3、像5.3…可以简写成多少?

4、7.14545…也可以简写成多少?

五分钟后,看谁说得准确,写得漂亮。

七、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督促学生专心看书。

2、了解学习情况。

3、出示检测题:

用循环节表示出下列循环小数:

1.55…=0.19292…=

1.5353…=0.6333…=

5.405405…=1.2108108…=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为评价作好准备。

八、评价板演题

看写得是否准确规范,学生评,师生评。

九、小结本节课内容,学生质疑

十、当堂训练:

1、必做题: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的简写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6.64÷3.3(2)2.29÷1.1

(3)4÷37(4)38.2÷2.7

2、选做题:

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部分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8

练习要求:

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练习重点:

能根据需要正确地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教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

0.5×0.26.3÷2.10.51÷17

1.6×0.050.56÷140.8×0.7

32.8+198÷0.41.82-0.63

8.2÷0.010.06+0.90.67×1.24

0.8×0.54+0.251.6÷0.38

0.15-0.51-0.750.48÷0.03

2.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号括起来。

1.39392.133......0.47878......1.121212

0.56666......0.2142857142857......1.720.3

⑴生独立用括号把循环小数括起来,再说一说什么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并检查自己括的对不对。

⑵集体订正。

⑶指出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二、指导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

9÷112÷130.303÷510÷7

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的两种表示方法是否正确。

2.练习七第4题。

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3.练习七第6题

生独立审题并按题目要求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七第5题。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全国第三届小语重庆赛区选拔赛)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2个完全一样的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剪刀。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真精神。做这样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需要我们计算红领巾的什么?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

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1、猜测:

你想用什么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三角形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用桌子上的材料(每人一个钝角三角形、每组一把剪刀)试试吧。

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了吗?有难度吧。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换种方法用两个三角形来拼呢?

2、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用两个同样的钝角三角形拼一拼。展示作品。

3、小组合作。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能拼成学过的`图形吗?

同学们想试试吗?根据提示板上的提示研究吧。

提示:

做一做:想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找一找:转化成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

4、学生汇报。

5、归纳小结。

转化后的图形用一个名字概括,哪个比较合适?

三、推导公式

1、回顾

课件演示: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为什么要除以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计算?

3、小结方法

刚才我们的研究过程正好体现了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转化法。

4、拓展延伸

介绍刘徽用一个三角形推导出了面积公式。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解决红领巾的问题。

2、解决底是8厘米、10厘米,高是6厘米的三角形的面积。

体会底和高的对应性。

3、三角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底是1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一起来分享吧!

追问:

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只要大家勤动手、勤思考,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S=ah÷2

本文网址:http://m.w286.com/rijidaquan/50770.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推荐访问